一、要理性再认识国有经济的战略地位
国有经济是共和国的基石,几十年来,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但是,目前存在很多片面地、不正确的看法,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一)国有经济存在的理论依据。概括而言,主要有四个方面:1、国有经济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2、国有经济存在于自然垄断行业。在各国的历史上以及大多数国家的现实经济中,自然垄断行业中国有经济都占有很高的比重。国有经济存在于最初由其建立的垄断行业之中有"路径依赖性",也就是今天的选择要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并且符合经济效率原则。3、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工具 。"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府,都不会对经济袖手旁观。现代经济中,政府针对市场机制的缺陷肩负起了很多任务……,政府对于市场经济主要存在三项职能。它们是:提高效率、增进平等以及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增"。国有经济特别是其微观典型形式国有企业,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上的调控。4、国有经济有利于保证国家安全。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控制力量之一,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保证国家安全,国家必须采取包括建立国有企业在内的各种方式来控制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作为国有经济控制力量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可以掌握的应付突发事件和重大经济风险的重要力量。而且国有企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主干力量。
(二)从实践中看,国有经济存在的必要性。实践中我们往往产生误解,认为国有经济只是少数社会主义国家才有,其实西方国家发展国有经济由来已久,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就有官办工厂,英国1657年邮政总局就属国有。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在辅助功能上;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当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日益尖锐,自由市场经济的盲目性体现出来,发展国有经济以及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干预成为必然的现象。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各国为了尽快走出困境,一场后国有化的运动在西方各国纷纷开展。为什么各国都选择国有化?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国家要调控市场、加快经济复苏,只有也唯一可以依靠的是国有经济。可以预期,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世界各国国有经济仍然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在我国,2009、2010年都先后发生过诸如山西煤矿国有化的情况,这是必然的一个趋势。我们建议,长沙在未来发展中,也很有必要选择某些产业进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投资,诸如新兴产业的引导都需要国有经济的率先发展。因此,长沙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作用。
二、对长沙国有经济现状的基本分析
“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不断探索、积极调整思路,切实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全市市属国有资产总量由2005年底的406亿元增长到2010年底的1945.50亿元,年均增长50%以上;净资产401.6亿元,是2005年的5.8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7亿元,利润总额17.96亿元,上缴利税12.28亿元;国有资产总额过亿元以上的企业户数33家,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积极贡献。
但是,在充分肯定我市国有资产管理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近一两年来的重大突破时,我们也应当理性地认识到,长沙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五龙治水”现象仍然没有彻底根除,国有资产的整合和管理难度很大;2、国有经济的应有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人民群众的认可度有所降低;3、国有企业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企业家人才更是奇缺;4、各级政府的重视度有待提高,特别是市直有关部门对国有经济的支持更是有待加强;5、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有待完善、企业创新能力亟待加强,国有经济的品牌效应正在降低,培育新的国有企业品牌有待努力。
三、发挥国有经济的独特优势,推进长沙十二五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思考
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我市“十二五”时期的国有资产管理的总体目标:一是做强国有企业。二是扩大资本增量。三是调整优化结构。我们认为,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长沙十二五期间的巨大作用,不仅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厘清思路,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之一,积极参与竞争,创造良好的效益。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国有经济是有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完全可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之一,积极参与公开、公平的市场竞争。
为全面实现上述目标,建议:1、走出所有制误区,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新加坡淡马锡公司是一家成功运作的国有企业,其成功模式得到广泛赞同,其成功启示我们,“国有企业搞不好”是一个伪命题。2、坚持国有企业市场主体的基本定位,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国有企业首先是企业,然后才是国有企业,企业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法人主体,是盈利组织,这是遵循企业发展规律的基本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政府对淡马锡的定位,从法律制度上确立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保证其按商业原则独立运营,保证其为股东创造价值能力的提升和竞争力的提升。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淡马锡分类管理投资组合的做法,分类管理我们的国有企业。在具有垄断特征的领域,国有资本必须具有控制力,起主导作用。国有企业存于垄断领域,其基本功能是防止市场失灵形成垄断利益而伤害公众利益,而不是强化垄断领域的垄断利益。对于这类企业,要以资产经营效率和所提供服务的质量为主要指标,加强考核问责,垄断行业的产品(服务)价格必须由政府科学核定,最大限度保护公众利益,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管理费用、员工工资福利等要向社会公开,取信于民,接受监督。垄断行业的职工录用也要体现社会公平。对于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我们要学习新加坡政府对淡马锡的定位——恪守商业原则,以为股东创造持续长期回报为目标,尽最大可能“为民争利”。 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投资要与国有企业商业投资严格区分,不能让企业承担应由公共财政承担的负担,确保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体现政府施政意图的项目,需要国有企业承担的,要科学设立补偿机制,也可以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购买服务,让其他市场主体平等参与。3、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要坚持政企分开,严格界定政府行为边界,用严格的制度来避免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越权干预。二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配置方式改革,建立区别于党政机关干部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制度,尤其是市场化配置企业经营管理者,克服企业家“官员化”或“被官员化”的倾向。三要建立有效激励与有效约束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形成压力和动力有效传递的委托代理关系,确保国有企业由有竞争力的企业家来经营管理。4、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离,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新加坡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行为,通过法律严格界定,总统、政府干预国有企业的内容、方式均由法定,政府部门中除代表政府履行股东权益的机构外,任何政府部门除履行公共职能外,均无权也不会干预淡马锡的商业运行。推动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健全出资人制度,避免出现政府部门办企业、政企不分旧体制复归
(二)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重塑国有经济品牌效应
我们发现,每一次大的危机过后,一轮新的发展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异常迅速。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划,为各地选择新兴产业提供指导。长沙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中部省会城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必要,而且是可行的。建议:1、有选择性地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江西南昌发展太阳能的经验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我们认为尽管政府不应该直接投资参与市场竞争,但是,政府投资引导重点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很有必要的。2、创新财政投入。一是要不断进行投入,扩大投资领域和比例;二是以资金变资产,财政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国资监管机构应当作为唯一出资人;三是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政府投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注入到实体经济中来或者参与长沙经济建设重点项目的开发。3、国有资本直接投资,参股一部分有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项目尤其是研发阶段的投入,引导本市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参与我市急需的新技术研发,优先将科研成果在长沙转化;4、以股权置换,参与新兴产业的风险注入。
(三)更好地有效对接央企,争取引入新的航空母舰。
截止到2010年年底,国务院国资委拥有央企122家,预期在未来3-5年内将减少到100家以内;同时,央企内部的调整也在深化。对接央企,是地方国有经济发展的最有效最可靠的方式和路径。一方面,央企有强大的资金支撑,产业发展无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央企的管理模式、人才队伍是任何企业无法比拟的。安徽合肥的捷足先登,一次性引进一万亿央企投资,引起全国的学习效仿。建议:1、成立高规格的对接央企专门机构,建议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2、有选择性地引进央企中的新兴产业主要是第二产业,尽可能避免引进诸如房地产等一般性竞争产业;3、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地方国有经济可以以参股、入股等方式进入,不能片面地强调地方的控股,影响央企大项目的进入。考虑到我市国有企业改制后的特殊情况,我们很有必要归集一部分优质资产,以期更有针对性加快对接的步伐;4、将引进央企作为我市今后招商引资的战略任务,真正抓好抓落实。要实现引进央企的最终目标是:引进一个,带动一批;引进一家,突破一行(我市缺少的新兴行业)。
(四)加快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的培育,尤其要培育高素质的年轻的企业家队伍,确保国有经济持续健康长远发展。
企业家是现代社会的中坚,是市场经济成熟的标志。企业要发展,需要企业家,一个地方要发达,离不开企业家队伍的壮大。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达地区,企业家都是其支撑的基石。长沙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如果要进一步发展,实行质的飞跃,必须尽快培育一大批企业家队伍。就我市国有经济发展而言,可以考虑以下路径:1、通过引进央企,引进企业家人才,带动本地企业家队伍的迅速成长;2、站在更高的视野,走国际化路径,从全球引进高级职业企业家;3、加强企业家人才的培训,无论是国有经济还是民营经济,政府都应该有义务培育他们尽快成长,建议政府明年输送一批企业家到北京、上海高校学习,甚至去国外短期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