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进市委会今年的工作要点安排,今年5月20目起,在民进市委副主委张早平带领下,由综合总支与部分市政协委员组成调研组,对我市中小学生进行“预防重大灾害”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深入走访、开座谈会等方式对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调研,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经过认真探讨、反复研究,形成调研稿。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中小学生预防重大灾害教育的现状
调查显示,长沙市各中小学重视“预防重大灾害”教育,学校是学生接受“预防重大灾害”教育的主要阵地,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了不少应急避险教育、生命意识教育、公众应急避险知识以及自救能力知识。特别是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各级各类学校一个重要的警示,这就是一定要在广大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中加强应急避险教育和生命意识教育,提高公众应急避险知识以及自救能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防患于未然。因此,广大师生预防重大灾害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一)遵守法规,确保教育到位
自1996年起,我国确定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我市中小学每年都会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开主题班会,出专题黑板报,请专家举行安全知识讲座。有个别学校也开展防灾救助演习。特别是全国哀悼日,启动国家伦理的最高形式,面向普通的苍生,面向国家的百姓,面向社会的底层,这就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形式,首先让我们成年人从中接受教育,然后自然惠及我们的孩子,把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最高命题化为简单而深刻的理念,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融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也融溶在刀山火海、天塌地陷的灾难时刻。使学生感受党和国家“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背后是一个最最基本的元命题,生命只有一次,自然所赐的生命是人间最宝贵的无价之宝,生命至上,生命高于一切,所以挽救生命、抢救生命是灾难笼罩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是党和国家的一次最崇高、最有力的生命普及教育,是党的理想和国家的价值最光辉最感人的兑现。
(二)长期坚持,教育效果好
学校每期都有预防重大灾害教育,学校一般是组织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观看安全事故宣传片,或让班主任及有关专家给学生讲解安全教育常识。通过问卷调查:100%的学生认为开展“预防重大灾害”教育很有必要;100%的教师认为开展“预防重大灾害”教育很有必要。100%的学生认为开展“预防重大灾害”教育与学习文化知识一样重要;100%的教师认为开展“预防重大灾害”教育与学习文化知识一样重要。100%的学生表示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关注应急避险知识的收集。这些结论表明预防重大灾害教育已深入学生人心,教学效果好。
二、当前预防重大灾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缺乏安全意识
在素质教育还没有完全实施的今天,我国教育的核心就是上学、升学,忽视了人的基本生存技能培养。学校领导的工作重点一般放在升学率上,更多关心的是有多少学生考了一本,二本的上线率是多少。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少有问津,因此,学生也缺少安全防范意识,如:学校开展一场如何考上名牌大学的讲座往往人山人海,而安全讲座却是听者寥寥,相关书籍更是少人问津。在问卷调查中,教师和学生对校园内的安全防灾避险的地方不知道在哪里。
(二)安全教育“纸上谈兵”,缺少安全演练
安全教育当前的确是每个学校的大事,但现在学生安全教育以学校老师灌输式为主,学生对安全事件的应对能力不足。经调查了解绝大多数学校都对学生进行过安全教育,但活动的内容、形式、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学校每周开展安全教育课,有的学校一个学期也开展不到两次。此外,多数学校是组织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观看安全事故宣传片,或让班主任及有关专家给学生讲解安全教育常识,学生的安全教育停留在“纸上谈兵”。通过向学生发问卷调查表了解,只有23.07%学生知道学校安全防灾避险的地方,有38.46%学生直接回答不知道;只有30.76%学生参加了学校曾开展防震、消防等灾害现场演习,通过现场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加深印象,但能形成长效机制的还很少。同时,不少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也存在着误区,虽然很关注孩子的安全,但只是告诫孩子远离危险,而没有告诉他们遇上危险了该怎么做。如有的家长在接受调查时说:“比如火灾,我只会注意怎么预防,却没有想过发生后该如何应急、避险。”
(三)教师安全防范知识不够,课堂知识守护生命教育少
由于升学率的压力,我们的教师只专注学科专业知识,对考试研究很深,学科试题研究很透,却少有时间来阅读专业以外的书籍,教师的知识面窄而不全。通过问卷调查:知道校园安全避险场所的教师仅为15%,有些教师认为防空洞最安全,有点出乎意料。与一线教师交流得知,教师很少有机会系统学习应急避险知识,很少参加应急避险的演练,缺少应急救助的技能培训。因此,教师在课堂对知识守护生命的教育是苍白的,一旦真有意外事情的发生,教师的救助不是高效有用的。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要求教师对预防重大灾 害教育提出建议,91.57%的教师没回答,回答了的教师的答案,只有两条:“加强教育”和“加强演练”。有价值的建议提不出,说明教师缺少这方面的知识。
三、外地的成功经验
通过媒体,我们了解到:在江苏,各中小学至少每学期组织1次公共安全教育活动,至少进行1次应急疏散演练;广东、宁夏针对学生心理特点,编写安全教育读本;陕西、辽宁、山西等省普遍建立安全教育周、安全教育月或学校安全日志等管理制度;青海、江西还把安全教育活动与和谐校园建设相结合。
据统计,2006年、2007年各类校内外安全事故导致中小学生死亡的数字分别比上年下降了9.24%和13.67%。在汶川地震中,许多学校由于注重安全教育和演练,避免了更大的伤亡。地震奇迹:桑枣中学师生无一伤亡。从2005年开始,桑枣中学每学期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学校会事先告知学生,本周有演习,但娃娃们具体不知道是哪一天。等到特定的一天,课间操或者学生休息时,学校会突然用高音喇叭喊:全校紧急疏散!每个班的疏散路线都是固定的,学校早已规划好。两个班疏散时合用一个楼梯,每班必须排成单行。每个班级疏散到操场上的位置也是固定的,每次各班级都站在自己的地方,不会错。教室里面一般是9列8行,前4行从前门撤离,后4行从后门撤离,每列走哪条通道,娃娃们早已被事先教育好。孩子们事先还被告知的有,在2楼、3楼教室里的学生要跑得快些,以免堵塞逃生通道;在4楼、5楼的学生要跑得慢些,否则会在楼道中造成人流积压。
学校紧急疏散时,学校让人记时,不比速度,只讲评各班级存在的问题。刚搞紧急疏散时,学生当是娱乐,半大孩子除了觉得好玩外,还认为多此一举,有反对意见,但学校坚持。后来,学生老师都习惯了,每次疏散都井然有序。学校对老师的站位都有要求。老师不是上完课甩手就走,而是在适当的时候要站在适当的位置,他认为适当的时候是:下课后、课间操、午饭晚饭,放晚自习和紧急疏散时——都是教学楼中人流量最大的时候;他认为适当的位置是:各层的楼梯拐弯处。老师之所以被要求站在那里的原因是,拐弯处最容易摔,孩子如果在这里摔了,老师毕竟是成人,力气大些,可以一把把孩子从人流中抓住提起来,不至于让别人踩到娃娃。
每周二都是学校规定的安全教育时间,让老师专门讲交通安全和饮食卫生等。学校管得严,集体开会时,学校不允许学生拖着自己的椅子走,要求大家必须平端椅子——因为拖着的椅子会绊倒人,后面的学生看不到前面倒的人,还会往前涌,所有的踩踏都是这样出现的。那天地震,学生们正是按着平时学校要求、他们也练熟了的方式疏散的。地震波一来,老师喊:所有人趴在桌子下!学生们立即趴下去。老师们把教室的前后门都打开了,怕地震扭曲了房门。震波一过,学生们立即冲出了教室,老师站在楼梯上,喊:“快一点,慢一点!”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师生,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
四、对预防重大灾害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学校安全教育要规范化、制度化
制度是行动的保证,我们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安全教育规范化制度化。每所学校每学期必须开设火灾、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应急避险课程;开展一次以上防震应急避险演练。王陵公园、烈士公园已正式挂牌为我市避震场所,且对外开放,建议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各级各类学校到场参观,听取有关工作人员的讲解,并实地体验,确保学生训练有素,遇到突发事件能有效保护生命。规定每个学生在小学阶段要到避震场所进行二次以上的训练,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分别要到避震场所进行一次以上的训练。没有参加训练的学生在综合考查时,不能评为优秀。
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广大教师定期接受火灾、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应急避险的教育,定期接受应急避险技能的培训,提高救助能力。一旦遇到突事件,教师能迅速开展救援行动,有效帮助学生脱离险境,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不参加培训的教师,不能参与教师评优。
(二)要将应急避难教育纳入中小学公共安全课程定期考核
从学生教育的角度看,应急避险教育应该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对生命价值的体会和获得危难中生命存续的方法,不论是从思想的层面还是从科学实用的层面看,都是非常必要的。
1.各级教育领导机构,应该转变观念,从教书育人、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把生命教育纳入学校教育重要内容。2.全市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乃至大专院校增加应对如火灾、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应急避险课程,加强生命意识教育,让应急避险课程走进课堂。3.要创建好的教育环境,并投资创建生命教育环境。比如:开辟生命教育陈列室、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开通生命求助热线、组建生命教育领导小组、确定生命教育的实施要点、形成生命教育的资源库等。实施生命课程教学,包括学科渗透、主题教学、综合实践和独立课程集中等。4.对应急避难教育开展的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使之真正落到实处。
(三)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培养中小学生良好安全习惯
地震、火灾、洪水等突发性事件是很难预料的,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应防患于未然。很多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差,应急疏散措施需要不断锻炼,他们才能真正懂得在灾难来临时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在疏散中避免挤伤和踩踏事件发生。因此,我们建议学校每个学期至少要举办一次全校性的疏散演练,并且在每一个教学班门口张贴该班级的紧急疏散线路图。同时,可以在平时的班级体育课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逃生技巧的训练,并要求学生上下楼梯、放学、集会的时候都按照紧急疏散线路图列队行走。建议学校教室里配置应急救生包,并教会学生使用。
(四)树立忧患意识,全社会都要关心广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今年五月发生的汶川地震,尽管损失惨重,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即使在重灾区,也有无一伤亡事故的学校。临国日本的经验也再次启示我们,只有树立忧患意识,我们才能在突发事件中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点。
普及安全教育知识应该形成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共识,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给孩子的生命安全造成隐患,三方需要合力为孩子营造一道守护生命的防线。学校要利用家长学校开展“预防重大灾害”教育,丰富家长会的内容,提高家长的火灾、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应急避险意识,有能力的学校还要培养家长的应急避险技能,帮助家长用知识守护生命。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联合社区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利用社区的场所重点提高学生实际应变和演练能力。
民进长沙市委会召开《“全球湘商总部基地”的建设 模式和路径》课题开题会
202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