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是一个企业、一个品牌生死攸关的大事。几年前,友阿百货、德园包点等我市本土创建的一些品牌陷入商标侵权的漩涡至今还历历在目,但是商标、专利遭受侵权后才懂得亡羊补牢的事情仍在不断发生。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屋建瓴,出台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支撑长沙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提出了2020年建设“一市三区”的知识产权工作目标,从执法保护、服务保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使我市“知识产权强市”战略得到了进一步提升。2017年我市入围首批10个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虽然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系列政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政策难以落地;特别是企业对知识产权重视程度不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企业知识产权维权难的问题仍然突出,知识产权保护仍然在路上,还需进一步加强。表现在:
一是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现象。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但是企业、个体商户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仍然淡薄。很多企业都是因自身商标没有注册,专利没有及时申请,导致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才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二是侵权案件呈现“爆炸性”增长趋势。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深入,新技术新产业的出现,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利用与发展,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包括互联网知识产权侵权、域名之争、反垄断争议、植物新品种纠纷等新类型行政案件和司法诉讼案件成倍数增长,给维权和执法带来了挑战。
三是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仍然不够。由于知识产权民事案件取证难、审判周期长、判赔率低,加上执行难等因素,导致被侵权的企业维权难度大、成本高;同时,知识产权的管理服务相对比较分散,企业做好知识产权保护需要跑多个地方,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寻求司法保护的积极性。
四是知识产权执法力量仍相当薄弱。按照执法重心和执法力量向区县下移的要求,虽然区县知识产权执法人员力量有所加强,但大部分仍然是兼职,且基层执法队伍人员流动快,机构职能不明确,执法维权工作能力严重不足。
进入新时代,知识产权已成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金钥匙”。党的十九大提出: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为此,在市委政府已出台的政策举措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建议:
1、政府要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主导作用,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的精神要求,每年定期组织企业、司法、政府部门联合开展“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论坛,从理论到实践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要搭建学习平台,重点加强对企业家及个体商户知识产权保护知识的培训,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培训班,让企业家和商户明白知识产权就是核心竞争力。通过知识产权的持续保护,形成社会尊重、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形成推动创新的力量源泉。
2、工商部门要简化商标注册流程和缩短商标注册时间,加快确权时间更好的保障申请人的权益。通过设立知识产权质押平台,鼓励政府平台与代理机构合作共建,共同创造知产融资的便利,正视知产价值,帮助企业知识产权变现增值。要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的搭建,如湖南省交易中心、知客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等帮助盘活闲置商标及专利技术转移。建立一个知识产权保护的“一站式”服务窗口,集中受理我市知识产权相关的举报投诉、公证服务、报案、监督、法院立案等业务。
3、知识产权局及司法部门要联合加大专利执法力度,保护企业核心资产。可制作知识产权侵权案例白皮书,以案说法,并定期在官方报刊、网站上集中公示侵权案例;政府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将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人纳入信用黑名单;要加强政府、司法、园区等部门之间的协调协作,实现信息共享,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人形成共同的约束,增加侵权人的侵权成本。
4、人社部门要加大“专利代理人、知产律师等”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培养专业人才来应对市场的需求和提高知识产权服务质量。要通过加大对高新企业,贯标等政策奖励,引导各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体系,加快知识经济市场转型,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5、知识产权行业协会要积极发挥服务、咨询、沟通、协调、监督的作用,并加强与法院、政府部门互动,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牛鼻子”。企业创新只有不断加强知识产权意识,把商标和专利作为企业核心资产来保护和运营才能在无硝烟的战争中找到出路。因此,长沙“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牵住知识产权这个“牛鼻子”,才能创造出创新型发展的无穷魅力。